李振南 在众多的贝壳类海产品中,西施舌可以说是我最爱嗜食的一种,每每逛菜市场时,我总要购买一些回家,并亲自下厨烧食。 西施舌,学名花蛤,又名沙蛤,乐清人多叫它沙蚶,是一种生长在稍稍含有沙砾的滩涂上的贝壳类软体生物,浙江东南至福建沿海多有分布,因外壳上有花纹,故得名花蛤。又因为它壳内的蚶足经常向外吐出寸余长,且色白肉嫩,玲珑娇巧,及像白白嫩嫩的舌头,因此古人就美其名,称它为西施舌。西施舌以海水和泥涂中的藻类为食,在我们这个海域生长一年,个体就有拇指甲大小,两年后达到二、三公分,即可起捕销售烹饪取食。 西施舌的名字源于何时何地,我们现在已不得而知。不过,起这样的名字让我感觉到古代人的浪漫情怀和奇幻想象,也觉得他们深得孔子“食色,性也”的真传。包括与西施舌媲美的东坡肉、貂蝉豆腐等菜肴,古人把男色和女色添加到菜名之中,大有秀色可餐的味道。我小时候初次听到东坡肉的名字时,曾暗暗吃了一惊,认为此肉真的是苏东坡身上的肉而非猪肉,怀疑人们在咒骂苏东坡呢?东坡何罪,竟让世上之人都要啖他的肉?还有,听到貂蝉豆腐时也有这种想法,是哪位好色之徒,想吃这位千古美女的“豆腐”?后来才知道,人们是借苏东坡、貂蝉的名气将这些美味菜肴流传下来,不禁松了一口气。 西施舌也是这样,而且情色成分要比东坡肉、貂蝉豆腐大了许多,让人觉得人们是在吃这位中国四大美女之首的有“沉鱼”之誉的大美人的舌头呢?这还了得。后来读了许多书后,才觉得古人起这样的名字是有深意的。你看,这种蛤个体适中,外壳图纹绚丽、美观,蛤肉滑嫩柔软、鲜美可口,其肉的形态又恰似舌头,若不以西施命名,似乎是亏待了它。文人总是这样,一不小心就叫出了一个美妙绝伦的名字,往往把事情做得极致。 关于西施舌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个传说是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美女西施之力,行使美人计灭了吴国,大局既定,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国,越王的王后怕西施回国会受宠,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叫人绑一巨石于西施背上,沉她于江底。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有一种说法是,男人在吃这种“沙蛤”时,想的并不是冤情,而是自作多情,很香艳的幻想自己是在与西施的香舌纠缠不休。女人在吃时,却觉得有口难言,长得美只能被利用,长得不美又没有传奇。男人要利用她的美色,女人要践灭她的美色。未了化为“沙蛤”,却也逃不过厄运,只成为大众的口腹之欢。还有一个说法是,西施与范蠡在逃生的路上失散了,她自知孤单而易招不幸,于是故意咬断了自己的舌头吐于河中。舌头恰巧落在一只正张开着壳的河蚌中,具有仙胎的美人之舌当然也不一般,竟然在蚌体内存活了。并由河中进入大海,从南到北沿着海岸生长,可见当年西施随范蠡扁舟一路,云影波光处留下了香痕缕缕。浣沙人去舌犹在,故事本身尽管有些凄美,但后人能享受到美味和美名,西施也算得到慰藉了。 西施舌流传以来,得到了不少文人的喜爱和赞赏,古人有“朝来饱啖西施舌,不负津门鼓棹来”的诗句,南宋状元、诗人王十朋也有《西施舌》诗:“吴王何处可招魂,惟有西施舌尚存。曾与君王醉长夜,至今犹得奉芳樽”。 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诗说隽永》中的话说:“福州岭口有蛤属,号西施舌,极甘脆。”并又引吕居仁咏西施舌的诗:“海上凡鱼不识名,百千生命一杯羹。无端更号西施舌,重与儿童起妄情”。清人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也写道:“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到现代,大文豪郁达夫、大著作家梁实秋也都写有吃西施舌的文章。1936年郁达夫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就写到“《闽小记》里所说的西施舌……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梁实秋也在其杂文中说道:“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席上……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梁实秋的怜香惜玉实在厚道,但也不必惶惶,一道菜名,不需要想得那么多。 西施舌还有医药功效,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里记西施舌,“补阴,甘咸平,益精,润脏腑,止烦渴。生温州海泥中、似车螯而扁,常吐肉寸余,类舌,故名。(屠本曰:沙蛤上肉也,产吴航,似蛤蜊而小,有舌白色,名西施舌。闽部疏曰:海错出东四郡者,以西施舌为第一,蛎房次之。西施舌,本名车蛤,以美见谥,产长乐湾中。)” 西施舌烧煮简单,可红烧,可做汤,可盐水煮食,美名美味,营养丰富,但凡人吃神品,到此也就为止,切莫想入非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