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桓 黄元明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交通工具十分匮乏的乐清,水路运输也十分落后,人们外出大部靠步行。步行不仅人累,速步也慢得不能再慢。后来有人用“河泥溜”或单浆小船载客。用这些小船客运,不仅速度亦非常缓慢也累人,而且遇上狂风暴雨,易被掀翻沉没,很不安全。 1925年10月份,正在广东搞机械的永嘉人张顺福回家后,买了一部24匹马力的汽车相擎,经自己修理后改装在舢板船内,试航成功,效果也好,便租来一只“花船”(当时供有钱人游玩时用的船)做驳船,取名“永清轮”载客,航行于永嘉至琯头之间,这启发了颇有商业头脑的周惺甫,便邀集徐董侯、周眉山、王俊卿、张顺福等人,创办建立“永乐汽轮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永乐轮船公司”)。 永乐轮船公司由周惺甫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地址设在琯头,股东共有30余人,筹集资金1万余银圆。但周转资金仍然不够,便向汇通钱庄借贷,同年从上海买到一艘40匹马力的木壳船载客运输,航行于永嘉(如今之温州)至琯头;琯头至乐清内河则由“永清轮”行驶。于是乐清的内河和外港的船舶客运互相街接,给旅客带来诸多便捷。 永乐轮船公司经营七年以后,赢利颇丰。为扩展客运业务,又买来60匹马力的铁壳船和40马力的木壳船,前者取名“永乐轮”,后者称为“永利轮”投入航运。随后又将“永乐轮”改装为80匹马力,速度倍加,从永嘉到琯头顺潮40分种可到,倒潮也仅需1小时,永乐轮船公司声誉大增。 抗日战争时期,永乐轮不幸在琯头被日机炸沉,公司财产损失过半,元气大伤。为了维持航运,只得以永利轮代替永乐轮航行在永琯线,因速度慢,人们无不切齿痛恨而咒骂日本侵略者。 乐清刚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尚被国民党残余部队盘踞的洞头等岛屿的战斗。永乐轮船公司响应党的号召,于1949年古历8月15日调遣永远轮及职工6人,开赴前线,踊跃参加支前运输,为解放洞头贡献出一分力量。 1951年7月1日,永乐公司改制为公私合营企业。资金为10750元,公股占10%,私股持90%。政府派周国梁为代表,常驻公司。公司聘任赵芳潘为经理。由于过去留下的生产工具陈旧落后,为把企业搞上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是为解决资金问题,公司教育全体职工站在国家主人翁的高度,共同克服困难。通过动员,全公司职工自动提出减低三分之一工资金,做为公司周转资金;对运输收入的经费,先充燃料、税金和修船等费用,剩余部份再发工资。同时,公司领导千方百计,向人民银行争取到一大笔贷款,使公司有了充裕的运转资金;二是实行分工负责,改进经营管理,建立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努力改善服务态度,增加班次(即由原来的一日一班增至两班),以及开展信托业务等等。 于是公司面貌大变,不仅增设永嘉至琯头、琯头至乐清、乐清至翁垟三条航线,职工增到40余人,而且 全公司拥有拖轮五艘(即永远轮、永成轮、永清轮、永强轮、新利轮),每月安全接送旅客达五万余人次,对发展温州地区的交通事业、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和市场繁荣起了很大作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采取了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陆路交通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水上运输逐渐萎缩乃至被取代。乐清至琯头的轮渡及内河水上客运,遂于1985年8月停船,永乐轮船公司亦随之解休。 据陈朱鸿、叶乾安《乐清轮船创办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