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星虬 西樟、张家湾、马路角三个行政村地处平原水网区,淡水捕捞历史悠久,很早形成各俱特色的捕捞作业。打手网、戽浪汤、跳白、赶鸬鹚、戳团鱼等成为传统作业。据西樟黄氏宗谱记载,宋嘉熙年问(1237),距今770多年,黄氏太祖从福建北迁定居西樟。据传黄氏太祖终生打鱼,以鱼为生,他对县西的大小河流、湖泊分布情况了如指掌,打鱼知识丰富,技术高超。誓言一生与鱼作伴,嘱咐儿孙,其死后被安葬在水下。至今这个特殊坟墓就安在樟河中段的水边,俗称水坟。 (一)打手网 捕捞方法,用一支小小的船,一人在船头撒网,一人在船尾打桨,打网人大都是自己的儿子、女儿或孙儿作帮手。 鱼网用芋蔴编织成的,有六、七米直径,撒网人将鱼网缠在手腕间,左手牵着网顶一根很长的细绳,右手用力将网撒向河面(网周围有小铁垂使网下沉),鱼儿被罩在网中,然后拉起网袋取鱼。 (二)赶鸬鹚 张家湾村在手网作业同一时期里,有二、三十户村民养有鸬鹚的,鸬鹚通称鱼鹰、学名小鸟,蓝黑色,能游泳,以小鱼、豆腐为食,拉白粪,原产我国南方。 出门捕鱼时,每一支小船带雄鸬二、三只,雌鸬七、八只,当下水作业时,渔夫一手划船,一手拿着四米长端头有钉钩的竹杆拉鸬鹚下水(雌鸬颈部缚有一根绳,稍卡食道,防止鱼儿被吞下肚,吃饱的懒鸬不肯下水),雄鸬力气大,当捕到大鱼时,众鸬会前来帮忙,一起抬大鱼上船舱,这时雄鸬撒娇地跳上船舷,等候主人一块豆腐奖励。渔夫有时候划小船到温州永强、瑞安等内河捕捉,随捕随卖。 (三)戽浪汤 戽浪汤是淡水打鱼的一种形式,操作时要三只小船联合,四人合伙进行,一只为网船,一人在船头架网,一人在船尾划桨,另两只小船各一人,一手握桨,一手拿竹制水勺拨水,一边拨,一边划,当大面积逐渐缩小形成一个小小的包围圈时,泼水的恐吓声越响,震动河底,鱼儿惊游入网越多,掌网人立即拉起鱼网。 (四)跳白 “跳白”也是西樟人传统作业的拿手好戏。他利用游浅水、喜见光、会跳跃的河鱼,将计就计,如河鲚鱼、白肖嘴等类小鱼。乘夜深人静、月光夜为最佳的打鱼机会。操作方法,在小船上铺一块宽约二米,长约三米的木板,涂上白的颜色,一个人用双桨慢慢地向前划,河鲚鱼、白肖嘴喜游水面,见白色的光,就象灯蛾扑火一样跳到船板上,当积满白板时,渔夫拿耙将鱼揽入船舱。当时农民“七月半做节”和“尝新”,最喜欢买这种小鱼,但也有人用来喂鸭、喂鸡。 (五)拔河虾子 白象地区不单是西樟、马路角、张家湾等村的独有作业,其他村的农民也有拔河虾子的。河虾子是内河一种浮游小动物,不到芝麻那么大,草绿色、形象虱子。冬春季节旺发,象一朵朵绿色的在水面漂浮,夜间沉入水中,河虾子与芥菜合炒味鲜可口,价格便宜,也有人用来喂母猪激奶。捕捞时,有一张七、八米长,象芋布袋似的网张在船尾,一个人双桨向前划,行动缓慢,划一段起一次网,在夜深人静,地处偏僻,既疲劳又无聊,为了助神壮胆,划船人唱起长诗来。河虾子旺发期,一次可拔四、五十斤。 (六)戳团鱼(甲鱼) 戳团鱼是西樟小数村民传统而有专业知识的作业。每年“冬至”降霜期,团鱼潜宿河底硬泥砂处,村民才出门捕鱼。一个人背着小船(团鱼船)带三件渔具。一是铁制三丫叉,装在三米长的竹杆上,二是铁制单齿丫叉,装在三米长竹杆上,三是一个铁钩,装在三米长竹杆上。捕鱼范围是本县河流、湖泊和温岭等处,有时小船漂洋过瓯江到温州永强、瑞安、平阳、永嘉等地。 上述淡水捕捞作业,除个别村村民拔河虾子的之外,系西樟、张家湾、马路角的世代作业。至20世纪80年代,白象地区手工业、工业生产逐渐掀起,经济快速发展,老一辈捕捞能手后继无人,河流湖泊水域严重污染,鱼儿大量减少,有的甚至绝迹,为此,多种捕捞作业成为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