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资料
乐清师范学校首任校长──王琳先生传记简介
【来源:乐清政协】 【 】 【2013年03月21日】

王琳先生,字芬苓,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县(原浦江县)塔山脚村人。生于清尧绪甲辰(1904)年,卒公元19911113上午721分,享寿87高龄。祖父均勤俭治农,兄弟五人,先生居长。先生于1922年毕业浙江省立杭州第一中学,由于天资颖悟,刻苦力学,考入上海暨南大学,换因向往陶行知先生“改造中国乡村教育”的号召,中途转入南京晓广大干警学校大学部毕业。

19284月,陶行知先生接受浙江省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邀请和委托,来浙江创办,“湘湖师范”,筹备期间,王先生曾多次与陶先生一起来杭州及湘湖地区奔波,为筹建湘湖师范而操劳。同年101日,湘湖师范正式开课,王先生由陶先生推荐,与操震球(山东人,由清华大学转入)。程本海(安徽省渍县人),同在湘湖师范担任创办时期指导员。操任校长,王先生为社会改造部主任,负责小学辅导、民众教育、乡村自治和宣传工作,而且还兼任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执行委员。并积极贯彻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实践。对湘湖师范初期建设工作及陶先生在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在湘湖的实践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32年至1948年间,王先生先后在广东省龙川、安徽省蚌埠、江苏省昆山徐公桥实验区及浙江省庆元、临海、温岭、云和、处州、乐清师范筹处任校长、主任、教育科长、主任、教育科长等职。

19417月来乐清担任李乃常县长任内的教育科长,8月创办乐清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兼任校长。由于学校初办,经费困难,校舍借用城东“东岳庙”,王先生亲自“抬泥菩萨”,整理教室及开阔活动场地,对学校开支力求节约。其个人则穿着朴素、剃光头,甚至“信壳”也翻过背而再用,还将教室字纸篓里学生已写过的纸也捡来给自己再用,来教育学生一切要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要替学校节约开支,共同办好学校。王先生言行都以身作则,教学非常认真,早餐自修也必亲自来学校教室点名,一起看书,督促学生温课当面指导。其苦干、朴素,节约精神、事事为人表率,为初办乐清师范节省开支,以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和湘湖师范的办学精神创办乐清师范,此乃继陶行知先生勤俭办学的遗风。

1949年全国解放,王先生应邀赴南京担任恢复后的晓庄师范教导主任,副校长达二十三年,1971年光荣退休。后又筹建陶行知纪念馆,文革期间,挺身保护了陶馆全部资料。

1979年以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王先生以无比热情,积极支持陶馆恢复和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的成立,并担任顾问。在八十高龄期间与陶研会同仁,创办南京育才大学,为改革开放培养人材。以学陶、师陶、并倡导成立中国陶研会,被推选为中国陶研会顾问。

王先生还是南京市政协第三、四、五、六常务委员,而且还编著有《陶行知生平实录》。全书共分45题,七万余字,是多年研究陶研的成果。又发从《行知书文集》105114页题《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和《解决经济困难》的建议和陶先生给王先生的复信及《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第227页的《陶行知教育思想与革放区教育》等材料中,足见陶先生和王先生师生关系的密切。以后王先生还参加湖南版《陶行知全集》一书的编委工作。晚年带病伏案坚持撰写《晓庄学校》校史,至临终前还嘱咐儿辈购买新版《陶行知全集》。

王先生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很多优秀乡村教育师资,为乡村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