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桓 温州地区爱喝酒的人,相当一部分喜欢用腌渍泥螺下酒。上酒馆时,一点冷菜,总会点上一盘泥螺。 泥螺,为泊螺科动物,也称“吐铁,乐清人称其为泥嫠”。贝壳卵圆形,薄而脆,壳口大,表面平滑,幼时白色透明,大时呈青色或黄色,不透明。体肥而柔软,长约40毫米,宽约15毫米,长方形,不能完全缩入壳中,腹足边缘各反折掩盖贝壳的一部分。生活于浅海泥塗上,活动时,用头盘和足部掘起的泥和身体分泌的粘液混合包被身体,其分泌的粘液量多而特殊。杂食性,能吞食泥沙,藻类及少数无脊动物的卵等。分布于我国沿海一带,尤以东海为多。乐清湾一带,富有藻类和无脊动物,盛产泥螺。 泥螺是一种历史悠久,人民喜食的水产品。很早以前,就有古籍专载过泥螺。例如《闽中海错疏》曾介绍说:“泥螺,壳似螺而薄,肉如蜗牛而短,多涎有膏。产四明鄞县南田者为第一,春三月初生,极细如米,壳软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到五月内大,脂膏满腹,以梅雨中取者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两宿,膏溢壳外,莹若水晶。秋月取者肉硬膏少,味不及春。闽中产者肉如礧块,无脂膏,不中食。”姚可成《食物本草》亦介绍说:“吐铁,生海中,螺属也。大如指顶者则有脂如凝膏,色青,外壳亦软,其肉色黑如铁,吐露壳外,故称‘吐铁’。以腌藏糟浸,货之四方,以充海错。”捕捉泥螺的方法很简单,但须得法,否则很难奏效。泥螺活动于塗泥上,又粘液满身,用手去捉,手轻抓不住,力重会滑出指缝外。因此,内行人捕捉泥螺是用拇指、食指与中指合起来不轻不重地轻拍撮住泥螺,用无名指与小指连同前三指形成的空拳装住泥螺,撮满空拳后,扔到木桶里,然后再捉泥螺入手,如此循环往复,快速地捕捉泥螺入桶。如果一个一个地撮,一个一个地扔,速度太慢,是捉不到多少的。捕捉泥螺盛装的工具最好用有提手口子大的桶,因为泥螺状如蜗牛,通体溜滑,只有用开口大的木桶类工具,才能既方便、省力又能装住它。如果用鱼篓那是不行的。南塘镇某村曾有一位第一次跟人去捕捉泥螺的妇女,带了一个鱼篓去,结果,用鱼篓捉泥螺不仅不方便,更烦人的是,上岸回家时,人们发现她的鱼篓通个挂满一只只半在篾缝半在篓外的泥螺,活象一个白色的大蜂巢,一看篓中,本来满满一篓的泥螺已所剩无几了。 泥螺,入梅季节时,爱在夜潮旺发。所以下海人家家都备有灯笼,火篾等照明之物。当梅雨蒙蒙之天,算好潮侯,便成群结队,提着灯笼或火篾浩浩荡荡下海捕捉泥螺。但泥螺的旺发有很大的时限性。下海人会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刚刚在灯笼的亮光下多得满塗爬满,可以用手掸得满把的泥螺,没过一、二十分甚至几分钟后,会突然销声匿迹,一个不见,再过一个滩涂,也是一样。熟悉的下海人高声互询,都说“没有了”。有时,泥螺旺发,会长达一、二小时甚至更长,直把每个下海人的木桶都装得往外溢。下海捉泥螺也有技术的高低,动作熟练,眼明手快的人总能钵满罐盈,而初涉海塗、手脚慢迟的人则有时可得其半,有时会寥寥无几。特别是泥螺旺发时间短时,这种差别特别明显。对于泥螺这种旺发时长时短,甚至销声匿迹的特性,下海人常会感叹说:“泥螺是个鬼精灵”。 泥螺的食用,可以用盐腌溃,也可鲜食。腌渍泥螺,颇具技术性。一是泥螺遍体粘液混泥浆,不事先处理妥当,根本无法腌渍。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一种绝妙的办法,就是用适量的草本灰拌和泥螺,略等片刻,则泥螺肉缩壳中,粘液和泥浆沾灰混合,用清水便能洗净。但必须掌握好草本灰的量和拌和时间。时间太长或草本灰量太多,会使泥螺皱缩,肉体发硬,腌渍出来,失去泥螺松脆和特殊鲜味;若时间过短或草本灰量少,粘液泥浆处理不完,成品粘液太多又残留泥浆和腥味,不堪食用。腌渍泥螺时,对于使用食盐及黄酒等其他佐料也要掌握好火侯。特别是盐,过多,太成不上口,且肉硬如铁,味不佳;太少,会肉腐味淡。甚至发臭,不能食用。 泥螺的美味,自古就闻名遐迩,不仅海边人知道其味美,就是内地或大城市,也广为所知。但在交通不发达时期,这种美味的食物,价格差距非常悬殊。在乐清的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小故事,说明了泥螺的美味被人们所喜食以及价格差距之大。说的是光绪年间,有一位乐清的小商贩,肩挑土货去杭州做生意,因为生意较顺,很快就把货物售光,而且价格也卖得好,赚了一笔对他来说最大的钱。一时高兴,心想,做了半生的生意,从来没有在饭馆吃过,这次生意顺利,何不也开个荤。于是便进了一家饭馆,点菜时,又舍不得花大钱,思忖大鱼大肉没本钱吃,泥螺在家中是最贱的成货,自己又十分喜欢吃,便问价多少,酒馆伙计说,牌上写着“分银对”,他不识得多字,误听为一分银子一盘,便点了一盘下酒。因为兴致高,酒喝得高兴,又点了一盘。结账时,伙计说泥螺得付二两八钱银子,外加酒饭等不多不少正好三两银子,那小贩一听傻了眼,心中说:“不是说一分银一盘吗,怎么算到二两八钱银呀。我的天,这趟生意连本带利统统才满三两银子,一顿饭吃得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了。”后来只好沿途乞讨回家门。 这是以前的事,现在不同了,泥螺已可以人工养殖,不仅国内人民都可以享受这种美食,价格也不是十分昂贵了。 泥螺之所以成为人民群众爱吃的食物,是因为它除味美、富含营养之外,还具有很好的药用功效。它能补肝肾、益精髓、明耳目、润燥、生津,除烦醒酒。《纲目拾遗》记载说:“吐铁,能润喉燥生津液。余庚岁二月,每患燥火,入夜咽喉干燥,舌柘欲裂,服花粉生津药,多不验,一日市吐铁食之甘,至夜咽干亦愈,可知生津液养脾阴之力大也。” 注:《乐清方言词典》(包文朴先生编)P486页 泥嫠:泥螺,俗称沙圩,古称“吐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