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阳镇工艺品生产源远流长,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全镇有2000多人从事木雕、石雕、细纹刻纸工艺品生产,他们继承传统,敢于创新,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港、澳、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达5000万元,年产值逾亿元。部分作品被国家美术博物馆和省博物馆收藏乃至作为高贵礼品赠送外宾尼克松的。1998年4月、2000年5月象阳镇因此分别荣获“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1998年至今,寺前村组织细纹刻纸艺人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精品展14次,获得各类奖项24次,17幅作品被全国各级博物馆收藏。
细纹刻纸主要集中在象阳寺前村。刻纸原名剪纸,早在元代,寺前的艺人们,为适应民间习俗,在每年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张贴剪纸、花窗和门神,意即去邪,保佑家门清吉,人口康宁。此外,先辈艺人们还常为民间妇幼剪些服装鞋帽之类绣花图案,以供民众穿着美观之需。
明末清初,有倭寇船一艘开至温州、磐石江边,倭寇上岸行凶,无恶不作。抗倭战斗中,我方牺牲了36位勇士。为纪念死去的烈士,寺前老艺人制作龙船(龙灯),在龙船上设有36神相、神位,让36位勇士的灵魂,乘坐龙船过街穿村享受人间天伦。此后,剪纸得到进一步发展,至20世纪初,陈朝芬等寺前村的艺人们便已能刻出较细精美的龙船花。
寺前村余忠惠、陈余华祖辈历代制作龙船,在其曾祖时候,已经能采用简单的纸花装饰龙船。后来由于各地每年春节,艺人们都制作龙船、滚龙等进行民间娱乐活动,龙船质量越来越高,纸花(即龙船花)越刻越细,龙船越来越富丽堂皇。经过寺前老一辈剪纸艺人们的不竭追求,刻纸就这样伴随着龙船的产生和发展,最终演变成精细、工整令人叫绝的细纹刻纸。
寺前细纹刻纸是一门易学难精的民间艺术种类,他比剪纸要求严格。剪纸一般出自乡村妇女之手,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为题材,以物象为对象,凭着纯朴的感情进行直觉观察,修剪出浑厚、单纯、简练、明快风格的民间剪纸。而细纹刻纸则不然,它是民间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通过抽象的审美和独特艺术技巧手法来表现。因此,细纹刻纸对工具要求严格,对视力要求锐利,对审美要求精致,对纸质量要求明丽,对技艺要专一,于是人们也把细纹刻纸称为“英雄饭”,成为年青人的手艺。
细纹刻纸的工具很简单。几把刻刀,一个蜡盘,一个粉袋,一块磨刀石及纸张。刻刀,因为适合雕细刻,所以刃口尖细锋利;刻刀一般需要3—5把左右,刀尖以斜角度大小来区分大约为45度、30度、20度左右。制作和刻刀比较简单,可选用单面胡须刀片,钢锯条或钢丝等材料自制而成,刀柄可用竹筷子,从中间臂开一个小口,把刀身放进小口内,然后用软线绳或其它材料固定即可。蜡盘,可大可小,制作可用三合板,以1.5-2公分的方木,钉成一个长方形的“凹”形框,将少量的牛油或羊油放在锅里熔化,再加上松花粉与香粉搅拌成泥巴状倒在木框里摊平,冷却后即可使用,以防止纸张与蜡盘粘贴住,使纸张与蜡盘隔离开,也可用纸张直接隔离开。粉袋制作很方便,用一块纱布放进一些滑石粉和痱子粉,再用线扎起来就行。磨刀石,是用来保持刀刃锋利。纸张,细纹刻纸对纸张的要求比较讲究,因为细纹刻纸的线条细如发须,刻刀薄而锋利,所以,在纸张的选用上要考虑纸张薄而韧,且无颗粒,一般选用江西连史纸、福建毛边纸、四川宣纸等。
细纹刻纸要具备各种技法要素。以线条为造型基础,对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细如胡须。”这是扬州著名老艺人张永寿根据他长年的实践经验,把线归纳为“圆、尖、方、缺、细”五种。在构图上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要求整体,比例与透视关系遵守视觉效果,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细纹刻纸与剪纸最突出的区别是框图式,老艺人们常说:“框子打好,杆子硬”。细纹刻纸创作时,首先拿来一张白纸,用竹片先打好方格子。要刻细,打细方格子;要刻粗,打粗方格子,然后开始刻出各种各样的细纹图案上百种,如正字纹、田交田等等。这就是在构图上打好外框,这样刻出来的线条平直整齐,而且艺人们在长期制作过程中得出了20字的真言:“先上后下、先细后粗、先左后右、先里后外、手向一致。”用刀时要求“稳、准、巧”达到眼心一致,尽量避免重复刀,不要的部位必须刻断,不能用手来撕,否则刻纸会带毛边而影响美观。细纹刻纸类似工笔画与版画创作,要充分考虑整体构图的黑白关系,形象之间连接关系和外框的和谐等诸多因素。
为了使首饰龙灯达到宾主分明、闹中取静的效果,就在原有的彩色纸张的基础上改用纯白的连史纸及宣纸来镂刻。他们大胆探索,设计了丰富图案,如:人字夹、斜纹类、锁铜花、十字型、正字型、正字纹、年糕心、金田字、田交田、照眼心、小方胜、鱼鳞纹等一百多种丰富图案而组成的细纹刻纸,这就是乐清寺前细纹刻花的前身。此外,艺人们精心细仔地选用了多种彩色的纸张,剪刻了“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六畜兴旺、松鹤延年、年年有余、福禄寿喜”等题材的作品,并采用了明暗对比、粗细结合手法,构思出栩栩如生的画面,细纹刻纸终于发展成熟。
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各种民间艺术品得到复苏与发展,龙船花也脱离了龙船,作为单独的工艺美术品即细纹刻纸经行于世。剪纸艺术大师陈朝芬,1955年创办乐清市艺雕厂刻纸车间,从8人刻纸小组发展到上百人,为国内市场和外贸单位提供大量刻纸工艺品。已故老艺人陈朝芬先生能在一鲁班寸范围内刻下装饰纹42道,其作品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惊呼为“中国一绝”。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在乐清西片区兴起,而细纹刻纸传统手工技艺因收入不丰且是劳累活逐渐失去生机,艺人们纷纷转行,只有象陈余华等少数艺人艰苦的守候着。直至2000年,省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为挖掘保护几近失传的民间工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象阳镇老艺人余忠惠等人发起成立了象阳细纹刻纸公司,专门聘请以前的老艺人传授技艺,公司也积极外出征订业务。为弘扬这门技艺,2003年6月寺前村双委专门建立了细纹刻纸展示厅,不定期委派村里艺人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剪纸基地的乐清师范学校(现为温州师训中心附校)和乐清市特殊学校授课……
为象阳细纹刻纸这朵艺术奇葩,地方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和组织乡土艺术精品参加国家、地方各级艺术大赛、展览。2000年6月,成功举办了“21世纪象阳·民间工艺美术走向研讨会”,2001年12月承办了“首届浙江省民间工艺优秀作品展”。2002年7月4日和8月27日,CCTV4《中国风》先后播出了象阳镇“乐清工艺”和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艺术特色专题片。
目前,象阳镇党委、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工艺经济产业化进程,紧紧抓住机遇,启动了占地3000亩(一期为520亩)的象阳镇市级“特色工业园区”的首期工程,并根据当前细纹刻纸工艺生产“高档化”、产业“规模化”、质量“品牌化”、市场“国际化”和创新“人文化”的要求,组建了信息库、人才库,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人才的引进、交流和培养,加强了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并积极导入CIS工程,革新设计,延伸开发,挖掘内涵,提高工艺品的附加值。我们相信,经过漫长演变历程并最终发展成熟的细纹刻纸这朵艺术奇葩将弥久而芬芳。
(责任编辑 刘瑞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