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3-25
作者:乐清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黄元明
以史为鉴,则可知兴替、明得失。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寻找社会发展规律,我们结合县级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实际,在坚持文史资料工作统战性、“三亲”性特色的前提下,探索“社会化办史”之路,进一步发挥文史资料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独特作用。
“社会化办史”的催生过程。乐清人杰地灵,自东晋建县以来,已有1600多年的建制史,又是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温州模式”的发祥地,有很多史料和首创经验值得我们挖掘、整理、征编和出版,甚至抢救。但由于基层政协文史委人手不够,征稿对象较为模糊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文史资料工作近几十年来一直依靠文史委的几位工作人员负责征集、整理和编纂出版,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合力而发挥作用。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文史委多次召开全委会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依靠社会力量,探索“社会化办史”的设想,得到了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市政协召开主席办公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同意文史委提出的“社会化办史”的设想,并成立文史资料研究会,把它作为聚集人才的平台,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文史队伍。
“社会化办史”的实践过程。经民政局批准,2004年5月14日召开了乐清文史资料研究会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24人组成的理事会。推荐产生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总干事组成日常事务处理办公室。会上还通过了《研究会章程》、《研究会会费标准》、《研究会选举办法》等,为文史资料研究会的成功运转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发展会员的问题上,我们确定了“自愿入会、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将“有威望、阅历深、懂历史、肯写作”作为吸收会员的基本标准。经过精心筛选,严格把关,确定了一批知识面广、有一定写作水平的78名各界人士为会员,建立了一支懂史会文的的业余工作队伍,为文史资料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员保障。
为了使文史资料工作更具活力,我们于2004年11月创办了《乐清文史》内刊。它的创办,弥补了以前出版时间过长,文史资料不易积累的弱点,同时也为社会筹资提供了一个载体。《乐清文史》创办5年来,不定期出版发行7期,征集文稿600多篇,计65万多字,史料照片100多张,给文史资料工作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及时发表文章的机会,为文史资料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有效载体。
文史资料研究会作为专业社会团体,其生命力在于开展学术活动。一是召开例会。坚持每季由秘书长主持召开一次理事会,研究日常工作。每年召开一次会员大会,总结上一年工作,部署下年任务。二是办好《乐清文史》。以《乐清文史》作为沟通平台,密切与会员之间的联系,为会员提供一个活动的基本园地,充分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调动会员的积极性,为编辑文史资料专辑积累基本素材。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规定每位会员每年至少撰写一篇文史稿件。设立“最多投稿奖”和“最好文章奖”,年终进行评比、表彰,以激发会员的投稿积极性。
征编出版文史资料,是一种政府行为,要想广征博采,多出书、出好书,就必须有充裕的资金保障。从近几年的办史经验来看,除了争取财政支持以外,我们还不断探索依靠社会力量筹措办史资金的新路子。一是做到以刊养会。我们学习大刊物的经验,利用封二、封三、封底三个版面,介绍一些著名企业、部门、单位同文史有关的宣传文章和图片,由他们自愿赞助出刊费用,金额多少不作规定,达到以刊养会的目的。二是以会创收。我们利用研究会的人才优势,组织有关人员为社会各界起草史料文稿、修改村镇规划、校编志书等,合理收取报酬,充实活动经费。三是以劳代支。征编文史资料,经常要外出采访,差旅费支出较大。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我们有时会要求被采编对象自己提供稿子,对个别自己组稿有困难、要求我们派人采写的,明确商定差旅费由他们负责。
“社会化办史”的硕果。5年多来,文史资料研究会先后征集各类史料1000多篇,200多万字,结集出版了150多万字的乐清市场经济史料之二《春潮拍岸百业兴》、市场经济史料之三《乐清湾畔弄潮儿》、市场经济史料之四《崛起的反思》和《乐清上下一个六百年·人物篇》,印发《乐清文史》7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反响颇好。在2005年的全省文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市政协杨书元副主席以《依靠社会力量,解读文史工作》为题,全面介绍了“乐清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的形成、做法和作用,在2008年全省政协文史工作会议上,市政协主席章纪泉以《用文史资料记录一个伟大的时代》为题,全面介绍了市政协文史委在搜集、整理、编辑、出版4辑市场经济史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同时,编辑出版的市场经济史料之三《乐清湾畔弄潮儿》获得全省政协优秀文史资料图书二等奖,文史委主任黄元明获得“全省政协文史先进工作者”称号。(《联谊报》3.25)